一、把基坑当“体检报告”
拿到勘察报告,先看三句话:
土层:填土2 m+黏土8 m+砂层5 m;
水位:承压水头1.5 m;
周边:距道路红线5 m,地下管线密集。
这三句话决定支护形式70%的走向。
二、四维度速配逻辑
深度H
H≤5 m:放坡优先;
5 m<H≤12 m:土钉墙/排桩+锚索;
H>12 m:地下连续墙+内支撑。
水位
无承压:放坡、土钉墙;
有承压:止水帷幕+排桩或连续墙。
风险
低风险:放坡;
中风险:排桩+锚索;
高风险:连续墙+内支撑。
造价
放坡:200元/m²;
土钉墙:400元/m²;
连续墙:800元/m²。
把四维度打分,总分最高者即最优方案。
三、典型场景速配
场景A:H=8 m,黏土,无承压,距道路8 m
→ 土钉墙+预应力锚索,造价450元/m²,工期25天。
场景B:H=15 m,砂层+承压水,距地铁隧道6 m
→ 800 mm地下连续墙+两道内支撑,造价950元/m²,工期60天。
场景C:H=4 m,填土,空旷场地
→ 1:1放坡+坡面喷锚,造价180元/m²,工期7天。
四、选型后三步深化
止水帷幕:旋喷桩φ800 mm,搭接200 mm;
内支撑:钢管φ609×16 mm,水平间距6 m;
监测:测斜孔+水位孔,数据每日上传云端。
五、结语
把基坑当“体检报告”,把选型当“速配游戏”,一分钟锁定最优支护,让设计更快、更准、更省钱。